S33 科二第四章-学习:学习动机(卡里布瑞恩)

04 学生学习心理 ♠考点二十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1.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 (1) 内部学习动机: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及学生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 (2) 外部学习动机:诱因来自学习者外部的因素而产生的动机。 2. 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 (1) 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2)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3) 附属内驱力:学生为获得教师、家长和同伴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的一种努力学习的需要。 ♠考点二十四: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1. 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1) 对学习行为的启动和定向作用: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指向一定的目标。 (2) 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使已被激起的行为始终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进行。 (3) 对学习过程的监控调节作用:排除干扰,朝着既定目标做出不懈努力,直到实现目标。 2.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1) 学习动机越强,有机体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佳。 (2)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 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形曲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考点二十五:学习动机理论 1.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巴普洛夫、斯金纳。 观点:行为是由驱力所推动的,而驱力则由生理上的需要产生。 主张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2. 需要层次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 观点: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类的多种需要,可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 (1) 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 (2) 安全需要,指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3) 归属与爱的需要,指被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指寻求被人认可、赞许、关心爱护等的需要。 (5) 求知的需要,指个体希望了解自己、他人以及各种事物变化的需要。 (6) 审美的需要,指对美好事物欣赏的需要。 (7) 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所有理想全部实现的需要。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 3. 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麦克兰德、阿特金森。 观点:把个体的成就分成两类。 (1) 力求成功的动机:目的是获取成功,所以会选择既存在的成功可能性又有足够挑战性的中等难度的任务。 (2) 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4. 成败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韦纳。 观点:一般人通常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以下六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一个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5. 自我效能感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观点:行为的出现不是由随后的强化决定的,而是由人认知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决定的。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推测或判断。 6. 成就目标理论 代表人物:德韦克。 观点: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 (1) 能力增长观:能力是可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2) 能力实体观: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 ♠考点二十五: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设置合适的目标,表达明确的期望。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推荐节目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