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5 科二第四章-学习:四种理论(卡里布瑞恩)

04 学生学习心理 ♠考点二十九: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1)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前的预备定式。 (2) 练习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随练习次数的多少而增加或减弱,它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 (3) 效果律: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 2.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 泛化与分化 泛化:指机体对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能使个体的学习从一种情景迁移到另一种情境。 分化:指机体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做反应。能使个体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2) 消退 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叫作条件反应的习得过程。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逐渐减弱,条件反应甚至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消退现象。 3) 恢复 消退现象发生后,经过一段时间,如果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又重新出现,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然恢复。 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 强化 强化是指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映频率。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映频率。 2) 惩罚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 (3)消退 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现象。 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强化包括: (1) 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面受到强化。 (2) 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面受到的强化。 (3) 自我强化: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考点三十: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 格式塔学派的顿悟—完形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观点: (1) 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 (2) 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突然的顿悟。 2.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3.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1)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2)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 发现法教学模式: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 4.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1)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 机械学习:学习者单纯依靠记忆学习材料而避免去理解其复杂内部和主题推论的学习方法,也称为死记、死背或死记硬背。 有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 接受学习: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 发现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 5.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来自学习者的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记录器)进入神经系统。 ♠考点三十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1.学习观 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2.教学观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他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考点三十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知识观 (1)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 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者而建构起来。 2. 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3. 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3)学习的情境性。

推荐节目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