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38 科二第四章考点汇总(下)(卡里布瑞恩)

♠考点二十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的是个体由于经验或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都是学习的结果。 ♠考点二十二:知识的种类和技能的分类 可以把知识分为: (1)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的,能直接加以记忆和陈述的知识。 (2)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的,只能借助某种操作,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 可以把技能分为: (1) 操作技能(运动技能、动作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 (2) 心智技能(智力技能、智慧技能、认知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考点二十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1.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 (1) 内部学习动机: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及学生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 (2) 外部学习动机:诱因来自学习者外部的因素而产生的动机。 2. 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 (1) 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2)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3) 附属内驱力:学生为获得教师、家长和同伴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的一种努力学习的需要。 ♠考点二十四: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1. 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1) 对学习行为的启动和定向作用: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指向一定的目标。 (2) 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使已被激起的行为始终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进行。 (3) 对学习过程的监控调节作用:排除干扰,朝着既定目标做出不懈努力,直到实现目标。 2.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1) 学习动机越强,有机体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佳。 (2)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 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形曲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考点二十五:学习动机理论 1.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巴普洛夫、斯金纳。 观点:行为是由驱力所推动的,而驱力则由生理上的需要产生。 主张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2. 需要层次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 观点: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类的多种需要,可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 (1) 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 (2) 安全需要,指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3) 归属与爱的需要,指被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指寻求被人认可、赞许、关心爱护等的需要。 (5) 求知的需要,指个体希望了解自己、他人以及各种事物变化的需要。 (6) 审美的需要,指对美好事物欣赏的需要。 (7) 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所有理想全部实现的需要。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 3. 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麦克兰德、阿特金森。 观点:把个体的成就分成两类。 (1) 力求成功的动机:目的是获取成功,所以会选择既存在的成功可能性又有足够挑战性的中等难度的任务。 (2) 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4. 成败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韦纳。 观点:一般人通常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以下六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一个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5. 自我效能感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观点:行为的出现不是由随后的强化决定的,而是由人认知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决定的。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推测或判断。 6. 成就目标理论 代表人物:德韦克。 观点: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 (1) 能力增长观:能力是可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2) 能力实体观: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 ♠考点二十五: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设置合适的目标,表达明确的期望。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考点二十六:学习的分类 1.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语言信息的学习 (2)智慧技能的学习 (3)认知策略的学习 (4)运动技能的学习 (5)态度的学习 2.奥苏伯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3.布鲁姆: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情感学习。 4.我国学者:知识、技能、社会规范、思想道德。 ♠学习的影响因素 智力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非智力因素(兴趣、意志力、焦虑等) ♠考点二十六:学习迁移的类型 1.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不同 (1)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负迁移: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 (3) 零迁移:两种学习不发生影响,它是迁移的一种特殊形式。 2.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不同 (1) 顺向迁移:指先进行的学习活动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2) 逆向迁移:指后进行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 3.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 (1) 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性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原理和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 特殊迁移:也称“具体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特殊的、具体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程度和概括水平不同 (1)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同一层面(概括和抽象程度相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2) 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概括与抽象程度不同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5.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 (1) 同化性迁移: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2) 顺应性迁移:将原有人之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 (3)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 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考点二十七: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简述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1)明确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的目的性 (2)深度加工材料 (3)有效利用记忆术 (4)进行组块化編码 (5)适当过度学习 (6)适当练习,及时复习 简述动作技能的培养途径: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适当的练习 (3)充分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的运动知觉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途径: (1)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选择合适的原型 (3)正确使用言语指导 (4)注意学生个体差异 (5)科学地进行练习 ♠考点二十八:学习策略分类 1. 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它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3. 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指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 ♠考点二十九: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1)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前的预备定式。 (2) 练习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随练习次数的多少而增加或减弱,它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 (3) 效果律: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 2.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 泛化与分化 泛化:指机体对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能使个体的学习从一种情景迁移到另一种情境。 分化:指机体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做反应。能使个体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2) 消退 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叫作条件反应的习得过程。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逐渐减弱,条件反应甚至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消退现象。 3) 恢复 消退现象发生后,经过一段时间,如果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又重新出现,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然恢复。 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 强化 强化是指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映频率。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映频率。 2) 惩罚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 (3)消退 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现象。 4)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让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 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强化包括: (1) 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面受到强化。 (2) 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面受到的强化。 (3) 自我强化: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考点三十: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 格式塔学派的顿悟—完形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观点: (1) 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 (2) 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突然的顿悟。 2.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3.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1)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2)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 发现法教学模式: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 4.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1)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 机械学习:学习者单纯依靠记忆学习材料而避免去理解其复杂内部和主题推论的学习方法,也称为死记、死背或死记硬背。 有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 接受学习: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 发现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 5.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来自学习者的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记录器)进入神经系统。 ♠考点三十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1.学习观 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2.教学观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他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考点三十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知识观 (1)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 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者而建构起来。 2. 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3. 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3)学习的情境性。

推荐节目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