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她,才是国民顶级偶像(网易槽值)

前言: 本文首发于网易原创栏目《槽值》 微信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微博:槽值 我在这里等着你,陪你过有温度的生活 有的人默默无闻一辈子,一出手便拯救无数人。 今年九月,她一头短发,身着军装,迈着正步走向人民大会堂中央。 在全国抗击疫情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总书记亲自为她颁授“人民英雄”勋章。 有人把她和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并称为抗疫F4。 有人说,她是埃博拉的终结者。 她就是巾帼将军——陈薇。 五十四岁的她,在过去的人生中,曾无数次带领团队抗击传染病毒,身经百战,长达二十年之久。 在今年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中,她再次成为杰出的抗疫女将。 大年初二,疫情爆发的关头,她带领专家组驰援武汉。 她说:“疫情就是军情,疫区就是战场,要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 陈薇到武汉后一共剪了三次发。 不过短短半年,第一次满头乌黑,最后一次剪发时,已能清晰看到她两鬓染上斑白。 即便道阻且长,她从不曾言放弃,心中有对科学的笃定和执着的责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扛着旗帜,行走二十六年。 或许很难想象,今日铁血军魂,与“毒”作战的铿锵玫瑰。 少女时代是个典型的江南女孩,明眸皓齿,长发飘飘。 也许,她可以像那时大部分优秀学生一样毕业,在家乡择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生活无忧,岁月静好,但小城终究没能留住少女炙热的心。 三十年前的一个冬天,陈薇偶然来到军事医学研究院,那时的她为眼前的一切感到惊讶和震撼。 后来面对一边是深圳特区安逸幸福的优越生活,一边是偏僻郊区高墙深院的寂寞居所。 她坚定的放弃了前者的静好,选择了第二条最难走的路,主动要求从军。 一项重大发现往往需要艰辛的探索和经年的积累,女孩宝贵的青春时光可能要投入到军事科学的长河。 陈薇没有过多犹疑,红装换军装,丰台的一间十多平米的小屋,一住就是多年。 当需要作出人生选择时,陈薇总是选择最艰难的一条。 不怕淬炼磨砺,终成少将陈薇,勇猛精进,志愿无倦,替我们负疫前行。 别人因为病毒走了,而她,来了 十几年前,非典病毒疯狂肆虐, 当人人自危时,陈薇带领“逆行者们”,走进了实验室。 每天长时间近距离、高浓度接触病毒SARS标本。 在氧气稀薄的负压实验室,一次工作最多五个小时,就必须出去透透气。 但陈薇为了抢时间,进去一待就是八九个钟头。 那时候曾有人问她:“跟非典病毒每天面对面怕不怕?” 陈薇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我们该做的。我是军人,闻令而动就是天职。” 非洲流传这样一句话:“别人都因为埃博拉走了,中国人却因为埃博拉来了。” 没有特效药,没有针对性疫苗,更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从哪里来。 为了把病毒挡在国门外,陈薇带领团队深入非洲疫情一线,与病毒争分夺秒展开临床试验。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54岁的她接到命令后的几个小时,再次带领团队出现在武汉。 人们担心感染,她就组织搭建空气动力学实验帮助感染防控,让大家安心; 坚守在战场上研究疫苗的半年时间,陈薇的头发由黑变白。 可她却始终没有觉得这是多么值得夸耀的事情。 她的成就世人知晓,另一个身份也同样令她骄傲:一个幸福的妻子,一个快乐的母亲。 在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保守年代,陈薇不动摇地选择了身边的男人——麻一铭。 陈薇在萌发了参军想法时,麻一铭认为军队单纯的环境和严肃的治学气氛,更适合陈薇的发展; 又觉得做家务是“一种才能的浪费”,在陈薇忙于工作时,他承包了大部分的家务活。 无论春夏秋冬,总会在“二道门”等着陈薇下班; 委于生活琐事,甘愿做“英雄背后的男人”,成为她的坚实后盾。 十年前,与一见钟情的丈夫牵手相视; 十年后,十指相扣的默契依旧,笑靥依然,只是多了一双小手。 作为母亲,陈薇从不要求儿子做到最优秀,只希望他快乐、健康、富有爱心。 上中学的儿子,主动申请到西非做志愿者,后来成为了唯一一个在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援非的中国中学生志愿者。 提到自己的妈妈,儿子也总是满脸崇拜。 在母亲的影响下,他选择了和陈薇相似的专业,最后以全A的成绩和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 他曾经说道:“我将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和崇高的科研事业。” 那个喜爱兰花与旗袍的江南女子,在生物防控的战场上勇往直前; 她的孩子也想要像她一样,点燃自己,奉献社会。

推荐节目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